2021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正式出爐。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百強總體銷量明顯回縮,盈利率下降超過50%。榜單入圍門檻為188.92億元,同比上年降低了37.49億元。100家企業零部件收入合計達648593.5億元,其中有16家超過千億,500-1000億元之間有17家,有66家在200-500億元之間,剩下的1家收入在200億元以下。
在全球汽車供應商100強中,只有8家實現增長,大部分來自中國,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十年前,僅有一家中國企業能進入全球百強,十年后,這個數字已達到12家。憑借商用車、新能源領域優勢,整體營收實現逆勢增長,收入占比提升至11%。
濰柴集團以2493.3億元的零部件收入排名第四,較去年上升4位,是進入前十名的唯一一家中國企業。09年以來,濰柴先后將法國博杜安發動機公司、意大利法拉帝集團(豪華游艇制造企業)、美國德馬泰克公司(自動化物流提供商)等收入囊中,走上了國際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裝備制造業有一句話:“得液壓件者得天下”。九年前,濰柴通過與工業叉車及服務提供商德國凱傲集團戰略合作,實現在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游艇、宇航等多領域的全面突破。并購凱傲旗下的林德液壓并實現國產化落地,徹底改變高端液壓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華域汽車(11)、北京海納川(29)、均勝電子(37)、寧德時代(48)躋身榜單前五十,玉柴集團(52)、廣汽部件(56)、中航汽車(64)、中策橡膠(67)、法士特集團(70)、中信戴卡(90)、東風零部件集團(100)榜上有名。12家中國企業有8家排位提升,廣汽部件、中策橡膠各自上升12位,玉柴集團和法士特分別上升22位和27位。
前五名有三家德國企業,專業提供傳輸、轉向、底盤系統等汽車零配件的采埃孚排名第五,零部件收入為2403.83億元。大陸集團則以2970.49億元的零部件收入排在第三位,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輪胎巨頭,力壓法國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和美國固特異。
大陸集團成立于19世紀70年代,起初是大陸橡膠與Gutta-Percha股份公司的合資公司。在創立后的百年時間里,基本是造輪胎。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成立了汽車業務部門,才逐漸向輪胎巨頭、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轉變。旗下的馬牌輪胎暢銷世界各地,此外還提供制動系統、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發動機噴射系統、轉速表以及其他汽車和運輸行業零部件。
日本電裝(DENSO)排名全球第二,零部件收入達到3080.75億元。最開始它只是豐田汽車旗下的電氣配件部門,上世紀40年代末開始獨立運營。經過7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及系統的領先供應商,集團公司總數達到200家,業務涉及發動機管理、車身電子產品、駕駛控制與安全、信息和通訊等領域。
根據Brand Finance發布的“2021全球最有價值的汽車零部件品牌TOP20”顯示,電裝已連續三年蟬聯榜首,品牌價值達37.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
博世(Bosch)蟬聯第一,零部件業務收入達到3316.82億元。這家德國企業成立于19世紀80年代,迄今已有135年歷史。在全球近60個國家擁有大約440家子公司和區域性公司,員工總數約39.5萬。
博世進入中國市場已有112年歷史,目前在國內經營著56家公司,約有5.3萬名員工,是除德國以外擁有員工人數最多的國家。去年銷售額達到1173億元,同比增長9.1%,連續第六年成為集團最大的海外市場,并且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其最大的單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