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涂裝新視野消息,中國有多少家涂料企業,十幾年前公開的數據是八千多家。時至今日我國的涂料企業數量仍然在8000家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淘汰的企業,但也有大批新增的企業。數據來源:涂界財經),規模以上涂料企業也有近兩千家。近年來一大批外來者紛紛涌進涂料行業,使得我國涂料工業企業數量繼續盤升。中國也許不是世界上人均消費涂料最多的國家,但絕對是人均擁有涂料廠家最多的國家,我相信這句話沒人可以否認。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涂料企業,造成這一行業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根據中國涂料工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涂料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4600億元,同比增長16%。從歷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來看,估算2021年在2000家左右,75%左右的涂料企業年銷售收入規模在2000萬元以下。

化工生產型企業,工人加上管理、銷售人員至少也得三十個人才能維持最基本的運營,也就是說涂料業的人均產值在70萬以下。這一數據根據本人所工作過的企業推算是非常樂觀的,排名前30強的涂料企業,銷售人員的產值才不足100萬,如果再算上后臺人員和工人,實際上人均產值在40萬以下。

涂料業的財經專家也許會從行業集中度分析原因?其觀點認為,2021年我國涂料行業集中度指數CR8=16.40%,市場相對分散仍屬競爭型市場。我國涂料行業現階段處于成長期,這一時期的市場增長率高,需求高速增長,行業特點、競爭狀況及用戶特點較明朗,產品品種及競爭者數量增多,市場處于分散競爭階段。
2016-2020年中國規模以上涂料企業數量統計

從大數據分析,得出這些觀點似乎沒錯!在本人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的本質。隔壁阿三家與我們一樣,也沒有這么多涂料企業啊?那些發達國家涂料企業在競爭型向成熟型發展的過程中,也沒有這么多涂料企業啊?再看看我們的彩電行業,企業數量屈指可數吧?CR8指數高不高?同樣的市場,同樣的消費人群啊?彩電行業的零售市場也有1300億的規模,也有7%左右的年增長率啊?從市場容量來說,為什么沒有兩千多家的彩電企業卻有8000多家的涂料企業?從人性的角度分析,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無利可圖為什么還要再擠進涂料行業,資本怎么不擠進彩電行業去?經過九十年代的彩電洗牌大戰,彩電行業的毛利率目前不足1.8%,資本再進去無法獲利。

前幾天看了一篇《惠普賣了25年的打印機》的短視頻從中獲得啟發,商業邏輯的本質是逐利,但逐利要講究策略和方法,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用咱們老祖宗的話說,就是薄利多銷。以惠普為例,從產品定價來說,市場上同類型的打印機成本700元,銷售價1500元?;萜昭邪l出一款同類型的打印機,成本也是700元,但功能方面遠超市面上1500元的打印機。市場部給出的最初定價為3000元,被高管否掉,接著再給出2000元的定價仍然被否掉,再給出1500元的定價仍然被否掉,最后把價格定在了1000元。事后證明,價格定在1000元是非常具有先見之明的。如果當初把價格定在3000元,產品的毛利達到70%以上,這么高的毛利,必然會在短時間內擁進大量的新進型企業,高毛利銷售維持的時間不會超過1年。如果把價格定在1500元,有50%的毛利,但市面上早就存在的競品已賣了很多年,必然會降價銷售,如果普惠跟進降價則會損害經銷商和先期購買的消費者的利益,新產品一上市就降價給人的印象也會不好。
如果不降價,市場份額必然會很小,連前期投入的研發費用也賺不回來。把價格定在1000元,則導致競品直接退市。如果競品跟進降價的話,需要把產品的售價定在900元以下才會有市場。這時候惠普已先入為主,在市場銷售了一段時間的產品成本必然有所下降,會接著跟進讓對手沒有還手之力,競品索性直接退市該產品。當該價位的市場被壟斷的時候,惠普并沒有漲價,仍然把價格維持在1000元。同類企業拆解產品后發現連30%的毛利都不到,沒有興趣進入該市場,這款產品被惠普賣了25年。當然了事情沒有絕對之說,比如蘋果公司的利潤就很豐厚。本人是九十年代蘋果電腦學校畢業的,了解這家公司,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家蘋果。蘋果手機的操作系統和操作體驗是碾壓競爭對手的,有著絕對的技術壁壘,杠精們不要拿蘋果拿具有技術壁壘的企業說事。
本人在涂企做過產品經理制定過產品價格,反觀我們的涂料企業,新產品上市毛利至少都要定在50%以上,高的可以達到70%以上的毛利。走量的大流通產品毛利也要達到40%左右,否則就無法覆蓋營銷費用。為什么涂料行業會有這么多的企業?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涂料行業的毛利太高了,進入門檻太低了,頭部企業也沒有絕對的技術壁壘,價格壁壘也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才會有那么多資本擠進來擴大規模逐利,畢竟涂料業相比其它行業還是有利可圖的。按道理說九月份是涂料行業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今年的九月份本人工作過的幾家企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高的有30%多,低的也有百分之十幾。
涂料企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目前涂料企業業績下滑已是常態,已經有很多企業發工資都困難了,但我們產品的毛利似乎依然太高了,高得外行看了都眼饞。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涂料行業沒有幾家企業的日子是好過的。涂料企業似乎集體陷入到了惡性循環的怪圈中,產品至少要有30%以上的毛利才能有利可圖才能覆蓋產銷費用。越是市場不景氣業績下滑,企業的產銷規模就越小,就越要提高產品的毛利才能覆蓋產銷費用。原材料上漲,人工費用增加,產品就要漲價這一切的后果導致市場更不景氣。行業集中度如此之低,涂料行業已是典型的大行業、小企業,就連排名第一的立邦,其市場占有率也只有區區的5%。
在碳酸飲料市場,可口可樂算是絕對的巨無霸,瓶裝業務的利潤率也只有3.5%。即使把可口可樂的配方公布出來,相信中國也沒有哪家企業敢生產?因為你的生產成本就是人家的零售價。如果把瓶裝可口可樂產品比作我們涂料的大流通產品,我相信沒有一家企業敢把產品的毛利定的如此之低,低到只他自己能生產。為什么涂料行業不能通過價格戰提高行業集中度?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有地方保護政策、有市場監管不到位、有以次充好的行為,這些都無法通過價格戰提高集中度,但這些原因是真正的原因嗎?在本人看來,涂料行業還沒開始真正的內卷,涂企間的競爭烈度遠不及當年的彩電業和現在的飲料業。當涂企大流通產品的毛利讓內行看了都直呼賠錢,銷售價格無限接近原材料成本的時候,才是真正內卷的開始!對于涂料企業來說,未來的市場沒有錦上添花只有雪上加霜。當涂料行業開始像彩電行業一樣提高行業集中度的時候,也許只有排名前五的企業日子會相對好過一點。
(原標題:中國涂料業的“罪與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