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南方農村報消息,快速增長的畜產品和飼料需求使得“人畜爭糧”矛盾日益突出。
“豆粕不到一年漲了快2000元(每噸),干了十幾年從沒見過這種事。”云南一家飼料場老板林健告訴
記者,今年以來玉米、豆粕價格持續上調,豆粕價格一度達到5500元/噸高位。
“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今年5月,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發出警告,氣候危機、俄烏戰爭、新冠疫情等種種因素攪動了全球糧食市場走向。
如果說糧食安全問題對全球來說仍是“遠慮”的話,那不斷攀升的原料價格則是擺在養殖業眼前的“近憂”。
歐美同樣面臨“爭糧”困擾
“成本問題凸顯的背后,本質是全球原料供應的短缺以及不平衡。”廣西大學教授沈水寶認為,在全球農業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快速增長的畜產品和飼料需求使得“人畜爭糧”矛盾日益突出,如今,畜禽飼料快速增長已成為人類糧食資源主要的競爭者之一。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推算數據顯示,2021年初,世界生豬存欄量為74928萬頭,比2020年上升15.16%,豬肉產量更是達到10610萬噸,較2020年提升10.81%,2021年世界整體豬肉產量出現大幅增長。
以美國為例,2020/2021年度玉米總產量超過3.6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2.3%,其中飼用消費占產量比例在40%左右。
從過去散戶利用農副產品養殖,到如今集體利用工業化飼料喂養,飼料糧用量也因此激增。根據奧特奇發布的《奧特奇2022年農業食品展望》顯示,2021年全球飼料產量為12.355億噸,同比增長2.3%。
美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的耕地面積,作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產國,同樣存在“爭糧”困擾。嘉吉動物營養中國技術應用中心總監和農場技術服務總監詹建良告訴記者,美國地廣人稀,由于土地資源大于人們糧食需求,才能夠大量種植糧食與飼料主要原料(玉米、大豆),成為全球糧食主要輸出國,通過糧食國際貿易為國內種植糧食的農民帶來獲利改善。
今年6月以來,美國中西部玉米主產區持續遭遇高溫干旱天氣,導致玉米生長優良率處于偏低水平。據Pro Farmer估計,2022/2023年度美國玉米產量為137.59億蒲式耳(約3.61億噸),如果數據符合實際,將達到2019年以來最低水平。美國農業聯合會于9月5日表示,與2021年相比,美國農作物產量可能會下降三分之一。
同時,詹建良表示,由于能源短缺,美國政府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的生產,造成玉米深加工使用量壓縮飼料用玉米,讓玉米價格波動更加劇烈。雖然玉米燃料乙醇的副產品玉米酒糟成為美國主要飼料原料之一,可工業與農業之間的競爭勢必影響農民種植玉米或者大豆的意愿,進而沖擊各類原料生產量,影響全球市場。
此觀點絕非危言聳聽,美國農業部預測,2022/2023年度美國玉米產量3.65億噸,消費量3.09億噸,同比分別減少190萬噸、623萬噸,但其中用于燃料乙醇的消費量達到1.37億噸,同比增加60萬噸,美國以燃料乙醇形式消耗掉的玉米,占到美國國內消耗量的45%。
歐洲有很多農業大國,糧食自給率較高,同時還擁有全球“超級糧倉”烏克蘭。但受俄烏沖突的影響,大量烏克蘭農民已經放棄種植,農業生產的節奏被打亂,導致歐洲乃至全球出現糧食危機。
咨詢公司Strategie Grains表示,預計歐盟2022/23年度作物季的玉米產量將降至5540萬噸,創15年以來的最低點,同比降幅超20%。而根據烏克蘭官方估計,2022年烏克蘭的玉米產量將從2021年的4210萬噸下降至2500-2700萬噸,同比減少了約40%。
法國歐密斯集團亞太區技術總監米歇爾博士(Dr. Michel)、法國歐密斯集團中國區總經理盧楠表示,世界任何國家的當政者都要以民生為本,首先保證本國居民的口糧和菜籃子,以避免出現任何不穩定因素。
因此,近來一些傳統的糧食出口國開始限制其部分或主要農產品的出口,人畜爭糧話題可能會最先出現在人口眾多且部分糧食進口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
與此同時,北京恩睿康農業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高級技術顧問,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獸醫學博士朱穩森則表示,對于“人畜爭糧”問題,大家需要辯證看待。因為喂給動物的許多飼料原料,如果未經過特殊加工處理,并不適合人類長期食用,例如大豆,油菜,棉籽粕含抗營養物質。飼喂給動物可以被認為是某種加工處理方法。
低蛋白方案已在全球推廣
根據USDA數據顯示,2022/2023年度,我國豆粕消費量7429萬噸,其中飼用消費7312萬噸,占中國豆粕總消費量的98.42%,也就是說“中國大豆來源主要靠進口,而進口大豆基本都被動物吃了。”
無論是出于維護糧食安全,還是養殖業高效發展,“加強飼料糧減量替代”逐漸提上日程,低蛋白日糧技術更是受到政府、企業尤其關注。但是,由于中國飼料工業起步較晚,過去評判飼料好壞,往往就是以粗蛋白含量高低一概而論。
“低蛋白不是低營養,更不代表低性能。”詹建良表示,低蛋白日糧的技術就是精準配方營養的應用,過去對動物營養需求的不夠認識,將產品蛋白水平高低做為判斷產品優劣的依據,才會使用過多的蛋白原料,造成蛋白資源的浪費。
米歇爾告訴記者,低蛋白日糧最先在歐洲被推廣使用,因為歐洲的大豆同樣需要從美洲進口。為解決這一問題,從凈能的研究應用到精準營養的推廣,以及膨化、發酵工藝等都可以降低大豆蛋白的使用量。
例如大規模養豬企業,可以將商品豬日糧品種細分化,甚至做到5個以上的不同階段配方,每個階段提供最精準的營養需求,避免造成任何浪費。米歇爾和盧楠表示,降低蛋白的使用量不僅僅是飼料配方、營養單方面的工作,和替抗工作一樣,而需要整個養殖業不同角色的共同參與。
中國為了推動養殖業快速發展,最早是引入了美國的飼料生產路線,但美國主推的玉米-豆粕型日糧體系,讓不少養殖戶覺得豆粕減量替代無從下手。
“遵循美國的飼料體系,就難以實現低蛋白,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詹建良提醒廣大養戶,至少10年前美國就已開始落實低蛋白方案,當前美國生長育肥豬后期,飼料中粗蛋白水平僅有10%,而想要達到這種標準,使用純粹的玉米、豆粕配方是絕對組合不出的。美國在國際上主推玉米-豆粕配方的原因,某種程度上是為了保障美國玉米、大豆在國際市場的貿易銷量。
國際經驗搭配本土化思路
受制于客觀的資源條件,當過去傳統的配方結構不再“好使”,國外的經驗能否給我國飼料配方轉型提供新思路?
從原料層面出發,歐洲玉米產量不高,主要利用麥類資源進行能量原料替代,包括小麥、大麥、燕麥等。米歇爾和盧楠共同建議想要尋找大豆替代品,應從國家戰略角度推廣其它豆類作物種植,如黃春豌豆、蠶豆、白羽扇豆、鷹嘴豆等。這些豆類可以在中國的西北、內蒙等相對貧瘠的地區耕地上培育。
米歇爾認為,中國動物營養的未來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主要取決于農藝學和生物多樣性水平。生物多樣性越高,對大豆的依賴度越低,飼料商品的國際價格越穩定。再者,山茶籽、紫蘇籽、芥菜籽、亞麻籽及副產品也有很高的蛋白利用價值,雖然一些商品目前價格很高,但如果政府大范圍推廣種植,也可能成為未來大豆的替代品。
同時,過去被我們忽視甚至有意回避的替代原料,已經在國外發揚光大。DDGS是用玉米生產酒精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發酵后,經蒸餾產生的醪液通過分離、蒸發、干燥后形成的高蛋白飼料。詹建良告訴記者,在國內一直有個錯誤觀點,就是品質較差的玉米才會拿去工業使用,同時DDGS本身霉菌毒素含量偏高,飼料配方中往往回避使用此原料。
但實際上,DDGS蛋白質含量高達25%,如果在配方中使用100公斤的DDGS,就可以節省50公斤的玉米、50公斤的豆粕,在合適的使用場景下,通過及時調整賴氨酸水平,完全可以起到替代玉米、豆粕的效果。詹建良表示,美國生產了大量玉米酒精,產生的DDGS就全部使用在飼料業上,當前美國飼料配方其實是以玉米、豆粕、DDGS為主的日糧設計。
與此同時,由于傳統的雙高(高葡萄糖硫苷、高芥酸)菜粕中含有多種毒素和抗營養因子,酶解的產物對家禽、家畜有毒害作用,過去一般將其用作肥料。詹建良告訴記者,其實目前美國使用的菜粕都是從加拿大進口的雙低(低葡萄糖硫苷、低芥酸)菜粕,既保留了菜粕高蛋白的特點,有毒成分又大大降低,已成為國內不可或缺的蛋白質飼料資源。
“經驗可以學習,但絕不能照搬。”詹建良提醒廣大養戶,結合國外理念、方案的同時,也一定要理解其應用原理,再將其進行“本土化”調整。精準原料營養供給、精準動物營養需求、穩定的產品生產、能夠預測生產成績,這些都是我們尋求原料替代方案、實現精準營養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飼料業發展過程中,只要用到玉米豆粕等原料就會出現人畜爭糧矛盾,但根據我國國情,選擇日糧無豆粕或者增加大豆耕作面積短時間都難以實現。”在沈水寶看來,提高飼料利用效率無疑是解決“人畜”爭糧的重點思路。
沈水寶表示,改變資源利用的方式,將過去不是很重視的資源利用起來,是當下較為實際的方案,例如近幾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餐桌剩余食物飼料化利用試點。飼料工業向前發展的同時,也應適當回歸、利用過去的方案,比如豬的液體飼喂,將高水分的農副產品和食品加工食品利用起來,實現真正的節糧。
法國歐密斯集團市場營銷與創新總監丹尼艾拉·瑪澤(Danièle Marzin)的觀點與其不謀而合。她表示,出于成本考慮,本土副產品、人或寵物食品廢棄物更具吸引力,但在其他原料價格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此類副產品可能也會受到市場需求突增的影響,波動性較大。
“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普遍存在小豬營養不足,大豬過度飼喂的問題。”朱穩森表示,現在我們討論的是使用更廣泛的合成氨基酸的理想蛋白質日糧,下一步是徹底放棄固定配方的概念,而是要根據豬的性別、體重、年齡、階段、在豬場實時測量的飼料消耗量和蛋白質沉積能力配制日糧。
快速增長的畜產品和飼料需求使得“人畜爭糧”矛盾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