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中國汽車報消息,近來,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的同時,動力電池企業的海外布局也在不斷提速。
近日,寧德時代被曝計劃投入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8億元)在美國新建一座產能為80GWh的動力電池工廠。與此同時,國內多家動力電池巨頭也紛紛計劃赴美建廠,國軒高科將在美國合資建廠、遠景動力也正在加速推進美國電池工廠項目……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下,相比歐洲市場,美國市場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廠商來說,是一塊更加“難啃的骨頭”。那么,為什么這些動力電池企業紛紛赴美?中國動力電池出海美國,又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加速海外布局 尋求新增長點
據外媒報道,寧德時代正在為其北美工廠進行選址。另據知情者透露,今年3月初,寧德時代的高管團隊已經飛抵墨西哥進行可行性研究。
今年2月,寧德時代方面就公開表示,其與美國客戶互動較多,既包括新勢力,也包括傳統車企,已與美國客戶共同探討了在北美本地化生產的可能性。寧德時代所指的“新勢力”,首要指的就是其大客戶特斯拉。而此番進軍北美市場,除了當地政府可能給出的建廠補貼之外,更多還是考慮到就近為自己的客戶配套電池,同時也可以開拓更大的市場。知情人士透露,寧德時代的北美工廠將同時生產鎳鈷錳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直接向特斯拉及其他汽車制造商供貨。
而國軒高科去年年底發布公告稱,其境外全資孫公司美國國軒已與美國“某大型上市汽車公司”簽署供應協議,該公司預計2023年至2028年向國軒高科采購磷酸鐵鋰電池總量不低于200GWh。為此,雙方計劃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實現本土化生產。有人猜測,國軒高科的神秘客戶或是福特,福特此前宣布的目標是在2年內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生產商;也有人猜測,通用汽車或特斯拉亦有可能。
“動力電池巨頭全球布局,有多種驅動因素。”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促進會秘書長范永軍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一方面,當前全球汽車電動化已經成為大趨勢,缺乏就近配套電池產能也意味著市場潛力更大。因此,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紛紛“走出去”,動力電池巨頭的全球布局對于適應全球汽車電動化的新格局有益。而且,近年來尤其是國內動力電池巨頭的技術進步速度加快,有了更多的自信,拓展海外市場成為必然。另一方面,歐美地區都在大力推動電動化進程,即使是前些年行動遲緩的美國也從去年以來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助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從2021年的不足5%向2030年50%的目標邁進,使得當地電動化加速,也推動了特斯拉、Rivian等新勢力,以及通用汽車、福特、Stellantis、大眾、奔馳、日產、現代、豐田等傳統車企巨頭在北美的電動化布局,相應帶來動力電池需求的大幅增長。由此,也吸引了國內動力電池巨頭赴美建廠。
美電動化提速 韓國對手難纏
實際上,LG新能源、松下、SKI、三星SDI等國際動力電池巨頭也已紛紛宣布赴美建廠。截至目前,僅上述企業計劃在美國建廠的累計總投資額已超過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72億元)。同時,來自歐洲和美國本土的初創電池企業也加入了美國動力電池產能擴張的競賽。
今年1月,韓國動力電池廠商SKI宣布將與福特合作投資1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25億元),在美國建設3座電池工廠和1座生產F系列電動皮卡的工廠,建成后產能將達到129GWh。
2月1日,通用汽車宣布,將于今年上半年公布與LG新能源合資的第4家動力電池工廠選址,預計該廠產能為30GWh。4家工廠全部投產后,LG新能源在北美地區的電池產能有望達到200GWh。據稱,這也是LG新能源放言要超越寧德時代的重要一步。
此前,三星SDI也考慮在美國伊利諾伊州中部建設一座電池工廠,并已與包括Stellantis、Rivian等車企磋商動力電池方面的合作。
可以看出,韓國電池廠商在美國市場擴張的腳步極快,中國電池巨頭進軍美國可能要面臨一場苦戰。
“多國動力電池巨頭群雄逐鹿美國市場,是因為看中了美國市場的電動化潛力。如果上述項目全部建成,將形成非常可觀的產能,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屆時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東方證券分析師覃筱鵬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動力電池在整車客戶附近建廠,既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和性價比;也能顯著提升響應速度,有利于管控電池產品的質量和工藝問題,而客觀上更有利于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場拓展。因此,諸多電池企業紛紛赴美建廠,既是填補市場需求,也是希望借此拓展市場空間。此外,寧德時代與LG新能源關于“電池一哥”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雖然寧德時代在國內占據優勢,但其他電池廠商也不甘示弱,再加上其最大的國際競爭對手LG新能源在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領先一步,寧德時代自然也要加快步伐了。
防范風險挑戰 重視技術保護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對于赴美建廠的動力電池巨頭們而言,除了市場“蛋糕”的誘惑,也有現實中始料未及的風險。除了政策、市場、管理等方面的風險,對于實力日益增強的中國電池企業來說,技術保護、知識產權風險等方面的問題也變得愈發突出。
據悉,韓國三大電池巨頭LG新能源、SKI、三星SDI都已相繼啟動了在美建廠計劃。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赴美建廠計劃開始實施后不久,3家韓企就被要求交出核心技術。其中,通用汽車在與LG新能源簽訂合作協議時,就稱為了確保動力電池安全,要求LG新能源交出穩定性相關的動力電池輸出最新實驗數據。一旦交出電池企業的核心技術與數據,LG新能源還有多少市場競爭力可言呢?與此同時,SKI也被福特要求共享電池密度相關技術,而SKI回復稱這是受韓國政府保護的“國家戰略技術”。
“我們被邀請赴美建廠,也被要求交出核心技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人士透露,在盛情邀請之下,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遭遇。
近日,美國先進動力電池聯盟(NAATBatt)常務董事吉姆·格林伯格公開表示,要求赴美建廠的寧德時代分享核心技術。雖然該聯盟不具備官方性質,但其無理要求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將給你市場準入,作為交換,你必須將核心技術轉讓給我們。”格林伯格說。
“這違背了美國一貫標榜的‘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任傳智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談到,無論是美國、韓國還是其他國家,這種強迫索取都不符合法治精神,難以被企業接受。從上述案例也可以看出,韓國對核心技術的保護水平是較高的。在韓國國家層面,已經將動力電池、高端汽車芯片、車聯網通信等自研的核心技術納入了“國家戰略技術”予以保護。除了之前的相關法律,2月3日,韓國正式通過了《加強和保護國家高技術戰略產業競爭力特別措施法》,將于今年8月4日實施,該法規在韓國現有的涉及國家核心技術、工業技術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國家戰略技術”的保護做出更加嚴格的規定,為其他一些國家提供了范例。
“如此一來,估計有很多動力電池企業要重新考慮赴美建廠的計劃了。”中信證券分析師路海波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這的確給很多已經或將要赴美建廠的企業帶來了值得考慮的新課題。
“客觀上,動力電池‘出海’的機遇與風險同在,而做好海外目的地市場的調查和決策、預案顯得尤為重要。”招商證券分析師楊永年表示,企業“出海”之前,不只要看市場潛力和經濟利益,還應對目的地的政策、法規、企業、市場、風俗習慣等情況做盡可能多的調查,也要對現實的不利因素、可能的潛在風險有較為充分的了解,從而做出決策或預案,才能在海外市場行穩致遠。
更多炭黑資訊,請關注炭黑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