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浩哥生活竅門消息,中國企業中,華為和福耀玻璃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制造的典型代表,除了自身努力攻堅,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國內龐大市場的助攻。
要知道,福耀玻璃在國內汽車玻璃市場的占有率達到65%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生產商。換句話說,中國市場猶如福耀的“壓艙石”,為其出海征戰打下堅實基礎。
華為也是這樣,2020年備受沖擊,海外市場下滑嚴重,國內市場卻實現銷售收入5849.10億元,同比增長15.4%,收入占比達65.6%。得益于此,華為走得才更穩當。
相比之下,因為沒有抓緊國內市場,國產輪胎成了被外資傾軋的對象。
說到國產輪胎,不少人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低端”、“劣質”等層面,但其實,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國產輪胎已經提升了自己的實力,用煥然一新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2016年,央視財經頻道《消費主張》節目曾播出一期節目,主題為“你不了解的中國制造——輪胎篇”。節目中,用幾個國家的品牌輪胎直接進行測試,結果,國產輪胎的優異性能得到彰顯。
舉個例子,8次撞擊測試后,價格最貴的法國品牌輪胎骨架直接斷裂,美國知名品牌輪胎第7次撞擊后就發生漏氣,但中國品牌輪胎并無大礙。
而在水壓爆破環節,價格最低的中國品牌,耐壓數值達2563kpa,安全倍數達標準的10.3倍,表現優異;價格為中國品牌兩倍的法國輪胎,安全倍數僅5.2倍,不及中國輪胎一半。
至于剎車測試,價格最低的中國品牌剎車距離為27.5米,比法國品牌還要少2米,這是一個足以讓業界矚目的“戰績”。
然而,你可能也發現了,無論怎么凸顯國產輪胎的實力,都抹不掉“四字魔咒”:價格最低。問題是,國產輪胎性能并不比國際大牌差,為什么賣不出高價?
原因有很多,比如國際大牌的品牌影響力更大,更善于也更舍得砸錢營銷,但這些原因之外,有一個因素與國產輪胎行業自身密切相關——他們選擇用低價爭奪海外市場,硬生生把海量國內市場“讓”給了外資。
中國輪胎行業成長之初,低價確實發揮了關鍵作用。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山東。得益于集齊發展輪胎產業需要的全部要素,尤其是擁有比大慶油田資格還老的東營油田,和工程機械、載重汽車都相當發達的用胎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影響深遠的輪胎生產基地。
當輪胎生產出來后,包括山東輪胎企業在內的國產輪胎,大多以低價為“殺手锏”,不僅拿下國內市場,還大量出口。然而,當外資品牌大量殺入進來,低價產品被打趴下,國內市場轉而由對方主導。
外資瘋狂到什么地步?以漂亮國輪胎品牌固特異為例,進入中國市場后,短短6個月內就籌建300家零售加盟店,“創下幾乎平均每天開設兩家新店的驚人記錄”,而法國輪胎巨頭米其林也以每年新增約100家經銷商的速度進擊。
不要以為外資只吞食高端市場,恰恰相反,“猛獸”幾乎不挑食。一位中國工程機械網的專家透露:“2007年,外資巨頭釋放產能后,極大地沖擊國內輪胎市場,其發展路徑是從高端向低端切入。”
這樣做的結果是,外資一度拿下國內輪胎市場約80%的市場。
當大批國產輪胎明白過來,開始擴大聲量,加大營銷力度,提升實力追求高端,試圖加快國產品牌對外資輪胎市場份額的替代,卻收效甚微。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乘用車輪胎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仍然由外資品牌占據,且中國高端輪胎主要依賴進口,進口輪胎價格還超出國產輪胎出口均價的2倍。
你可能會退一步想,既然國產輪胎能出口,那就只賺出口這份錢,也不算壞事情吧?
市場風平浪靜時,主打出口似乎沒啥大問題,但隨著市場“震蕩”加劇,又把“生命線”和出口緊緊捆綁,相當于大半條命捏在別人手里。
現實已經給出答案,從2010年以來,市場開始供過于求,出口均價一路下跌,利潤越來越低,買設備和運營企業累積的貸款越發沉重。如此一來,工廠或經銷商破產屢見不鮮,借貸續命的人有的“甚至到了跳樓的地步”。
僅僅去年,就有超過50家國產輪胎企業破產。資金鏈斷裂、產能落后,被認為是他們被淘汰出局的主要問題。
一邊是國內輪胎市場被外資品牌牢牢把控,一邊是從國際市場賺得越來越少甚至入不敷出,國產輪胎的發展環境日益嚴酷。
回過頭來看,如果國產輪胎企業能夠像華為、福耀玻璃那樣,努力吃透中國市場,并用國內市場作為企業發展的“超級加油站”,今日的困局不說完全避免,至少可以保存更多實力來應戰。
可以說,這是國產輪胎行業帶給中國制造的一個“慘痛”教訓!
關注炭黑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