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9 月 9 日消息,在當前炭黑應用領域,裂解炭黑的價值挖掘正成為行業關注焦點,而正確運用這一材料的核心前提,是徹底轉變 “將其視為傳統炭黑替代品” 的固有認知 —— 裂解炭黑實則是一種性能特性獨特的新型材料。這意味著,應用過程中需以產品性能達標為基礎,著重發揮其在成本控制與環保屬性上的優勢,而非追求與傳統炭黑的 1:1 等同替代。
要實現裂解炭黑的高效應用,首要步驟是精準匹配應用場景,依據不同領域對產品性能的要求,確定其合理的使用比例與方式。在高性能領域,如輪胎胎面、高強度輸送帶等對材料力學性能要求嚴苛的場景中,裂解炭黑僅適合少量填充或部分替代,通常替代比例控制在 10%-20%,目標是在基本不影響產品核心性能的前提下,實現成本降低與新材料應用探索,絕不可大量使用;中性能領域,包括普通輸送帶、膠管、密封條及鞋底等產品,是裂解炭黑最具應用潛力的核心場景,可實現 30%-50% 的部分替代,既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又能基本維持產品的主要使用性能;低性能領域,如黑色塑料母粒、墊片、低檔鞋材等對性能要求較低的產品,則可大量甚至 100% 使用裂解炭黑,主要利用其著色與填充功能,以最大化成本優勢,滿足產品最基礎的物理性能需求即可。
據炭黑產業網了解,在明確應用場景后,嚴格把控裂解炭黑的來料品質,是保障后續應用效果的關鍵環節,畢竟質量波動是當前裂解炭黑應用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建立完善的進料檢驗標準(IQC)至關重要。關鍵檢測指標需涵蓋多個維度:灰分需盡可能低,優質裂解炭黑灰分可低于 10%,過高會影響材料補強性與電性能;碳含量則越高越好,優質產品碳含量能超過 90%,直接決定補強效果;粒徑分布與比表面積是影響補強性能的核心指標,需要求供應商提供準確數據并確保批次穩定性;加熱減量用于衡量殘留揮發分,過高易導致加工過程中出現噴霜、氣泡等問題;雜質尤其是金屬雜質必須嚴格控制;PH 值可能影響硫化速度,也需明確掌握。在實際操作中,需優先選擇技術實力強、具備造粒、脫灰等后處理改性能力的可靠供應商,每批來料均需附帶技術數據表(TDS),且必須執行 “先檢測,后使用” 原則,對關鍵指標檢測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同時需分區存放,避免不同批次材料混用。
科學設計配方是用好裂解炭黑的核心技術環節,需針對含裂解炭黑的配方進行重新調校。在替代策略上,建議從低比例(如 20%)開始嘗試,逐步提高替代量,同時持續監測產品性能變化;由于裂解炭黑與傳統炭黑密度可能存在差異,替代計算需注重科學性,通常按等體積替代更為合理,而非簡單的等量替代。配方調整與優化方面,因裂解炭黑補強性相對較弱,可適當提高總炭黑填充量,例如用 50 份裂解炭黑替代 40 份傳統炭黑,以補償材料的硬度與定伸應力;硫化體系調整需格外注意,裂解炭黑中的灰分含鋅等金屬氧化物,可能活化硫化過程,但其表面化學基團又可能吸附促進劑,延緩硫化,因此必須通過硫化儀測試(MDR),根據測試曲線重新調整促進劑與硫磺用量,具體是減少還是增加促進劑,需通過實驗確定;操作油 / 增塑劑的用量也需調整,若裂解炭黑結構度低、吸油值低,需減少操作油用量,若其表面易吸附油劑,則需略微增加油量,最終通過測試膠料門尼粘度與加工性能確定最佳用量;此外,添加硅烷偶聯劑(如 Si69)或鈦酸酯偶聯劑,可改善裂解炭黑與橡膠基體的結合效果,顯著提升拉伸強度、耐磨性等補強性能,不過會增加一定成本,可根據應用需求選擇是否采用。
最后,適配調整加工工藝同樣不可或缺,含裂解炭黑的膠料加工行為會發生改變,需對工藝參數進行針對性微調。混煉環節,因裂解炭黑可能更難分散,可適當延長混煉時間或調整加料順序,如先加入裂解炭黑與部分硬脂酸充分浸潤;同時混煉生熱可能升高,需控制好密煉機冷卻水與轉速,防止焦燒。壓出 / 壓延環節,膠料收縮率與口型膨脹會出現變化,需調整口型尺寸及溫度、速度等工藝參數,確保半成品尺寸穩定。硫化環節,則需根據硫化儀測試結果,重新評估并設定正硫化時間(T90),調整硫化機溫度與時間,避免出現欠硫或過硫問題,保障最終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