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www.boilnfry.com),據找塑料視點消息,從年初開始,通用塑料幾大種類,如PP、PE、PVC等塑料原料的現貨、期貨價格,基本不斷呈現出一片火紅的態勢,其中,漲勢最驚人的PVC,仍然在創造行情的歷史:
據資料顯示,在節前最后的1個工作日,魯泰化學PVC現貨出廠價已經高達13500元/噸,昊華宇航8型更是已經漲至14200元/噸;節后的第2個工作日,新疆天業PVC現貨出廠價已經開到了16000/噸的驚人一幕!
找塑料視點認為,PP、PVC等價格瘋狂暴漲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大因素的影響:
全球大宗商品普遍上漲:今年以來,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等情況,更有消息傳出,本季度大宗商品有可能再次迎來普漲行情;
貨幣政策“大放水”:新冠疫情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毫無節制的放水,貨幣極端超發,導致市場流動性泛濫,同時加之海運、供應鏈危機等因素,導致大宗商品生產、流通均存在嚴重不足,兩者疊加共振,催生了本輪大宗商品的史詩級行情;
金融巨頭市場炒作:高盛、大摩等西方金融巨頭,借機大肆炒作大宗商品,營造供需失衡的市場氛圍,借機炒高商品期貨價格獲利,而商品期貨的價格上漲又助推商品現貨價格,輪番操作,不斷推高商品價格;
原油價格創7年新高:截止至10月11日,NYMEX原油期貨上漲1.94%至80.89美元/桶;ICE布倫特原油期貨上漲1.58%至83.69美元/桶。
兩市分別刷新2014年10月31日以來高位至81.10美元/桶和2018年10月10日以來高位至83.88美元/桶。
國家雙限政策:國內9月份以來,“限電限產潮”已波及全國20個省市,對上下游市場的影響開始逐步顯現,需求端被干預、壓制——其中,“拉閘限電”導致工廠生產減產和停工,庫存減少;再加上隨著采暖季臨近,用電需求必然激增,電價上漲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市場影響;
接下來找塑料視點逐個介紹具體塑料原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PVC(聚氯乙烯):上游原料漲價、國內外裝置停產等
受電石、氯乙烯價格上漲影響:以節后為例,PVC電石法生產企業平均成本增加1570元/噸至12800;外采氯乙烯的乙烯法成本增加2040元/噸在12300左右;
行業整體開工情況不足:PVC生產企業整體開工在5-6成,部分有停車現象。從下游來看,大部分是受成本壓力、節中放假等,開工率走弱。
歐洲出現大規模PVC不可抗力事件(檢修、停產):
9月初,歐洲第二大PVC供應商KemOne(原阿科瑪)在給客戶的信中說,從其位于法國的分公司宣布其K70牌號的PVC不可抗力。
9月17日,英力士收購的Inovyn位于德國的PVC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故障,該公司宣布該工廠生產的PVC產品不可抗力。
9月20日,俄羅斯第四大PVC生產商Volgograd kaustik的PVC裝置檢修,時長20天左右。
網上傳言該階段中,歐洲870萬噸/年的PVC總產能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現在處于停滯狀態。
PP(聚丙烯):強勁成本支撐+期貨拉動
資金充裕+開工率不高,一漲再漲
找塑料視點了解到,截至2020年,中國聚丙烯的產能已經突破2900萬噸/年,產量也突破了2500萬噸/年——供應量的大幅增長,導致中國聚丙烯市場產能利用率逐漸下降。
另外,本輪大宗商品的上漲超出了前期的預測,強勁成本支撐+期貨拉動+資金充裕+聚丙烯開工率不高,期貨PP價格由此,再次上萬。
2021年商品市場最大的變化,是資金面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
多個省份停產限電計劃下,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安徽、山東等塑料制品生產集中省份也在經歷嚴厲的“限電潮”,限電因素將對聚烯烴下游需求造成壓縮。
9月中旬以來,塑編、BOPP等行業開工負荷均有下降。
節后強勁的成本支撐短期仍在。動力煤、甲醇、丙烷和原油價格攀高,以PDH、CTO、MTO路線的聚烯烴生產企業均面臨成本虧損窘境。
雙控政策影響下,PP市場供需雙減,盤面跟隨煤炭、甲醇快速拉升,盤中突破萬元大關,成本支撐較強,帶動市場報盤跟進。
下游受限電影響整體開工偏低,面對高價剛需采買,旺季特征表現不明顯。
PE(聚乙烯):減煤限電下,生產負荷大
近幾個月內,全國多地為完成雙控指標,出現減煤限電情況,國內部分PE生產企業下調裝置生產負荷。
據了解,涉及PE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煤制企業和華東地區部分企業。此次限電政策影響的PE產能在262萬噸左右,裝置生產負荷下調1-3成,華東連云港石化、揚子石化短期停車6-18天左右。
上個月,烏克蘭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Karpatneftekhim稱由于技術問題被迫關停了HDPE裝置,該工廠每年可生產30萬噸PVC、20萬噸燒堿、18萬噸氯、25萬噸乙烯和12萬噸聚乙烯。
關注炭黑產業網,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