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助劑行業現在內卷嚴重,陽谷華泰凈利下降那么多,說明行業競爭激烈,需要尋找新出路,不然會被淘汰。
雖然輪胎企業在2024年經歷了不錯的行情,但產業鏈上的橡膠助劑行業,卻在經歷經濟環境波動下的變革與挑戰。
近日,陽谷華泰(SZ300121,股價11.99元,市值53.8億元)發布的2024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4.31億元,同比微降0.69%;凈利潤為1.92億元,同比下降36.8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一變化看似不大,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橡膠助劑行業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原材料價格波動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多重壓力下,企業營收增長面臨瓶頸。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橡膠助劑工業總產值為316億元,同比微幅增長0.13%;銷售收入為315.3億元,同比微幅增長0.61%。
公司盈利能力承壓
相比微降的營業收入,反映企業盈利情況的凈利潤更值得關注。
財務數據顯示,陽谷華泰2024年的凈利潤為1.92億元,同比下降36.86%。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降至5.80%,相較上年的10.26%出現了顯著下滑,這也表明公司在盈利能力上承受了較大壓力。
從業務范圍來看,陽谷華泰處于橡膠助劑行業。在介紹橡膠助劑產品時,陽谷華泰稱,公司產品品種齊全,擁有專業穩定的科研隊伍,具有獨立的設計和開發能力。
此外,陽谷華泰還提及,公司及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均屬于化工行業企業,產品價格及原材料價格可能受供需關系、下游行業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報告期內,公司產品價格及原材料價格存在一定波動,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了一定影響。
對于凈利潤的下降,陽谷華泰給出的解釋是:公司本報告期內高性能橡膠助劑部分產品價格下滑、可轉債利息費用增加,從而導致凈利潤同比下降。
從成本控制角度來看,陽谷華泰2024年的營業總成本為31.84億元,較上一年度有所上升。其中,營業成本為28.08億元,同比增長4.62%,而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和財務費用上,除了管理費用同比下降8.20%外,其余幾項同比都有上升,財務費用則同比上漲118.38%,公司給出的解釋為“可轉債利息費用增加所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年底,陽谷華泰應收賬款凈額為10.32億元。公告稱,受行業特性影響,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相對較高,較大的應收賬款可能給公司帶來一定的營運資金周轉壓力。
橡膠助劑行業競爭激烈
作為橡膠助劑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陽谷華泰面臨著來自海內外同行的激烈競爭。
陽谷華泰在財報中提及,公司所處橡膠助劑行業集中度較低,從業企業較多,除少數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的市場份額都不大,市場較為分散,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因此公司產品面臨一定的市場競爭風險。
根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數據,在橡膠助劑行業中,近90%的橡膠助劑應用與汽車相關,約70%的橡膠助劑產量直接用于輪胎生產,輪胎工業和汽車工業對橡膠助劑行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其對高性能橡膠助劑的需求日益增長,這既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加劇了市場競爭。國內眾多企業紛紛加大在高性能橡膠助劑領域的研發和生產投入,試圖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一杯羹。
根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于2020年11月發布的《橡膠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導綱要》,橡膠助劑“十四五”產量預測目標為173萬噸,規劃目標為橡膠助劑行業年復合增長率5.7%。
內卷原因,產業鏈之困:
“大企業卷小企業”,全鏈條生態受損
不少企業打得起價格戰,并非生產效率、工藝技術達到可以降價的水平,而是通過擠壓產業鏈上下游利潤空間實現的。
——“內卷式”價格競爭不僅在頭部企業之間進行。大企業或頭部平臺把壓力更多轉嫁給產業鏈上的弱勢方,乃至整個產業鏈。
步入2025年,持續兩年之久的汽車業價格戰依舊沒有熄火的跡象,大批供應商將繼續面臨頭部車企的價格施壓。
2024年11月,一則有車企要求供應商所供產品降價10%的消息引發熱議。從行業慣例看,與供應商年度議價并不罕見,但是10%的“極限壓價”擊穿了多數供應商的價格底線。根據《2024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2023年凈利潤率為7.2%。以此估算,若再降價10%,大部分供應商將不可避免跌入虧損泥潭。
賬期問題困擾
延后支付賬款、用非現金結算等手段,在車企價格戰中已成常態。有業內人士根據2024年16家中國上市車企財報估算,當前我國車企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平均為182天,接近國際車企賬期的2倍。
賬期還在變長。相比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車企賬期普遍長了1個月。部分上游供應商在投入資金生產、交付貨物后,得等6個月才可能拿到貨款。
創新之困:
產品同質化,提質升級后勁不足
價格戰往往與產品同質化相伴而生。但凡出現爆款商品,同行會立刻跟進復刻,價格更低,銷量可能更好。
——同質化是表象,折射出創新能力有限的真問題。產品越低端,同質化越明顯。
多家接受記者采訪的制造業企業提到,當前低價“內卷”的大多數是中低端產品。卷得越嚴重,獲利越微薄,提質升級后勁越不足。
適度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標配”,但是“內卷式”競爭扭曲了市場價格信號,無法對資源配置進行正向調節引導。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一些商家不惜犧牲產品質量,損害消費者利益;一些抄襲者鋌而走險,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創新后勁。還有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是社會就業的容器。
“內卷式”競爭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