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資品牌且戰且退
外資輪胎在中國賺了近30年的人民幣之后,紅利逐漸殆盡,隨著競爭不斷地加劇,外資品牌在中國輪胎市場的份額正在不斷失去,相反整個企業的運營成本卻在不斷增長。殘酷的價格競爭也讓外資輪胎品牌基本從卡客車輪胎市場出局,在乘用車輪胎市場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依然占據著大約6成的市場份額,不過隨著中國半鋼胎產業的崛起,外資品牌也只能且戰且退,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

在外資與國產輪胎的競爭格局中,以往的一邊倒局面已經不再用,雙方正式進入旗鼓相當、長期對峙的局面。可以預見的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賺錢已經沒那么容易,要想在中國市場有所突破和發展,必須加大投入。從最近幾年外資輪胎品牌在中國的投資情況來看,以德國馬牌為代表歐系輪胎制造商比較活躍,但一些外資輪胎企業則表現平平。投資保守意味著市場拓展較慢,需求增長不快,當下的產能以及產品結構基本已經滿足市場,貿然投資有可能很難帶來回報。
2、國內3巨頭高歌猛進
與外資品牌裹足不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輪胎企業的高歌猛進。隨著供給側改革,產業升級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中國輪胎“散、亂、小”的局面得以改變,落后產能逐漸淘汰,落后的工廠逐漸退出,為優勢品牌騰出了大量的市場空間。這些都為近幾年中國輪胎廠產能快速擴張提供了先決條件。并且逐漸形成了以中策橡膠、玲瓏輪胎、賽輪輪胎為代表的三大巨頭。頭部輪胎企業的優勢愈加明顯,對市場形成了極強的統治力,真正實現了中國輪胎做大、做強。以三大巨頭為代表的中國輪胎企業集群,形成了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開始擠壓外資品牌在國內的市場,并把戰火一直燒到了海外。中策、賽輪、玲瓏等國內知名輪胎制造商在海外市場同樣高奏凱歌,在北美、歐洲等重要輪胎市場盡情展示中國輪胎力量。

3、廣饒4小龍搶占市場
廣饒是中國輪胎赫赫有名的輪胎之都,這里聚集著大量的大中小型輪胎廠,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環境惡劣。隨著市場的洗牌,如今的廣饒輪胎產業集群抓緊形成了以昌豐橡塑、華盛橡膠、永盛橡膠、金宇輪胎為代表大型輪胎制造商企業集團。德瑞寶、恒宇橡膠、永泰等被市場淘汰,先后被這些大企業集團兼并。廣饒輪胎正在從價格競爭及同質化產品的生產中走出來,轉型求發展。

《山東省輪胎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的實施,令輪胎行業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這進一步淘汰了落后產能,促進輪胎行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同時重點培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具有自主核心技術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推動企業聚集發展,進一步擴大山東省輪胎行業在全國的領先優勢,鼓勵企業參與兼并重組和海外并購,提升山東省輪胎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管理、裝備改造、技術迭代、產品升級等手段,提升發展質量。對無法完成轉型升級的企業,推動企業產能退出和兼并重組。
4、國營基本盤背景強大
國內多家國營輪胎企業,雖然背景強大但是戰斗力和創新力往往趕不上民營輪胎企業。在行業不斷改革和進步的影響下,國營輪胎企業也已經開始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做市場,做研發,并且在大型輪胎企業收購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雙星成功收購錦湖,中國化工收購倍耐力??梢哉f,國營輪胎企業就是中國輪胎的基本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輪胎穩住陣腳。

目前國內的競爭格局就是米其林、普利司通為首外資陣營與國內幾家國營輪胎企業以及國內3巨頭,廣饒4小龍為主的國產輪胎陣營之間的競爭,基本已經從以前“大小軍閥混戰”到了“大企業集團之間的PK戰”。雖然這些輪胎企業之間競爭激烈,但是卻進一步壓縮了更多中小型輪胎企業的生存空間。換言之,就是強者愈強,弱者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