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車與輪店主聯盟消息,自去年開始,國家似乎有意針對國內輪胎產業,指定一系列淘汰政策。
近期,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省內五部門又發布《2022年山東省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方案》,將進一步清理落后產能。

政策加大力度,落后產能大難臨頭
那么什么是落后產能呢?

即年產能120萬條以下的全鋼子午胎(工程輪胎、航空輪胎、寬斷面無內胎除外)、500萬條以下的半鋼子午胎(缺氣保用輪胎、賽車胎高端產品、超低斷面輪胎除外)企業,將成為整合推出的目標。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公布產能清理政策了。
自去年開始,《山東省“十四五”制造強省建設規劃》、《全省落實“三個堅決”行動方案(2021—2022年)》、《山東省“兩高”項目管理目錄(2022年版)》等政策不斷,政策力度也逐漸加碼。
根據文件,涉及到的企業共計18家,其中全鋼胎企業8家,共計產能556萬條;半鋼胎企業10家,共計產能2561萬條。具體名單如下:

就去年來說,據了解,2021年山東省共有675家企業淘汰了設備、生產線4516臺(套)。
其中涵蓋了2021年山東省落后輪胎產能退出情況,名單如下:
1、東營的神州橡膠廠年產9000條工礦外胎項目2021年已經退出;
2、濰坊市斜交輪胎企業27家共退出硫化裝置759臺(其中中四立柱硫化機750臺),合計630.2萬條標準胎退出;
3、山東泰山輪胎有限公司退出2個鏈條爐,退出40噸蒸汽。
為什么大力清理落后產能?
有的小伙伴要問了,為什么這么大力度清理落后產能啊?
這要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1.落后產能不清理很難向高端沖刺
都說世界輪胎看中國,中國輪胎看山東,山東作為我國的輪胎大省,代表著中國輪胎行業的發展方向,但如今山東的輪胎業的現狀非常讓人憂心。
行業中多、小、散的狀態,導致目前山東的輪胎企業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在生產低檔次輪胎,競爭激烈不說價格還不高,而國外一些輪胎品牌憑借著高端完善的技術、良好的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同種規格的輪胎可以比國產輪胎貴2-3倍!

如此環境下,向高端沖刺是很困難的。
2.技術落后
如今氣候反常現象頻發,自2016年起國家為治理環境,對各企業的生產給出了硬性規定。
但技術落后的產品必定會造成更多的污染與更多的浪費,這與如今綠色環保的政策是嚴重不符的。
3.為優質的輪胎騰出市場空間
據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35家輪胎企業總銷售額為1961.4億元人民幣,米其林一家的銷售額則是1481.6億元人民幣,普利司通2020年的銷售額是1340.5億元人民幣,我們35家企業銷售額總和才和這兩家巨頭差不多,這一對比,我國輪胎企業”大而不強“的”帽子“算是扣實了。
也因為企業過多,競爭激烈,導致輪胎市場產能過剩現象日益嚴重,使市場進入供大于求,”變態低價競爭“的惡循環。
雖說近些全球年輪胎企業75強排行榜中,國內輪胎企業占的席位很多,但進入前十的卻屈指可數。

如今,僧多粥少還內卷的大環境下大家都不好過,淘汰這些產能落后的企業就如同樹木修枝一般,給更優質、更有創新的輪胎產品騰出市場。
輪胎行業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2022上半年破產/拍賣的有21家橡膠、輪胎企業:


其中也不乏飛靂士這樣的老牌企業,與重慶商社化工這樣的輪臺產銷五百強企業。
事實證明,在如今的這個大環境下,資歷老不并是活下去的資本,創新才是。
國家力挺企業創新
年初時公示的“兩高”項目中還明確提到:
項目屬于關系重大生產力布局、實現技術材料工藝重大革新、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和環節、能效水平優于行業領先值的高端項目,確實難以落實產能指標的,在合理保持行業產能總體規模基礎上,由省發展改革委在提級審批時會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評估論證,符合相關要求的,可以不實行產能替代。
對技術創新的企業可是說是“雪中送炭”了。
結尾
在未來,隨著行業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還會迅速被市場淘汰。
同時,存活下來的輪胎企業并不是處于絕對的安全之中,競爭還在繼續,這些輪胎企業只有進一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會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
相信在政策的領導下,國產輪胎將撕去低價低質、假貨泛濫的刻板標簽,讓更多的人知道“好輪胎,中國造”不光只是一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