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參考消息消息,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8日發表題為《是時候取消特朗普對中國征收的關稅來遏制通貨膨脹了》的文章,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阿米特·坎德爾瓦。
文章認為,在拜登尋求為美國消費者緩解壓力之際,結束貿易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拜登近來一直在考慮打擊通脹,但特朗普政府遺留下來的對中國輸美商品的高關稅從未出現在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中。
2018年至2019年,美國和中國打了一場貿易戰,對數千種國際貿易產品提高了關稅。美國征收的進口關稅和中國對美國出口商的反制措施針對的商品價值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6%。
是否應取消這些關稅,這一問題引發了激烈爭論。不同于大多數問題,美國的貿易政策跨越黨派界線。
支持保護主義的人認為,關稅對于增強美國工業能力以抗衡中國制造業至關重要,而且關稅沒有導致物價上漲。但這種說法不可能兩全其美:只有提高價格,關稅才有助于增加制造業就業,而如果生產商從高關稅中獲益,那恰恰是因為消費者為高關稅付出了更高的代價。
假設一名汽車修理師選擇使用100美元的中國進口輪胎,而不是更貴的美國輪胎,那么,如果美國政府把對中國輪胎征收的關稅提高25%,美國輪胎制造商會受益嗎?
答案取決于關稅提高后進口商品的價格。在一種極端情況下,如果中國輪胎出口商找不到其他買家,可能會降低價格,將提高關稅后的價格維持在100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獲得關稅收入,汽車修理師沒有受到直接影響。這就是特朗普宣稱中國為關稅買單的意思。但由于提高關稅后的輪胎價格沒有變化,美國輪胎制造商的這筆生意輸給了中國供應商,因此沒有直接受益。
在另一種極端情況下,提高關稅后的輪胎價格漲到125美元,那么汽車修理師受到負面影響。由于進口輪胎價格上漲,關稅使美國輪胎制造商免于與進口產品競爭,那么美國制造商獲益,其代價是汽車修理師受損。
這說明了關稅以損害消費者為代價利好生產商。但這種情況在多大程度上發生取決于提高關稅后的商品價格。只有數據才能告訴我們關稅的真實影響。好幾個研究團隊都認為,第二種極端情況已經成為現實:提高關稅后的商品價格出現最大限度的增加。美國消費者首當其沖受到了貿易戰的影響。
按道理,價格上漲應該會使美國生產商受益。遺憾的是,答案更為復雜。如今,大多數全球貿易發生在中間部分,而不是最終商品。在輪胎行業,美國還將關鍵產品炭黑的關稅提高了25%,這增加了生產成本,抵消了保護主義措施的一些益處。
此外,中國并沒有默默地忍受這一切,而是對包括輪胎在內的價值100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征收了報復性關稅。一項研究發現,成本增加和關稅報復抵消了保護主義措施為生產商帶來的益處。美聯儲的經濟學家發現,美國制造業的就業率下降了。另一項研究發現,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等“旁觀國”的出口有所增長,而美國并沒有。
這些證據證實了經濟學家們在貿易戰開打時的觀點:關稅不是增強美國制造業的有效政策。相反,它最終提高了每個人面臨的物價,而中西部地區受到的報復尤為嚴重。總體而言,美國經濟狀況更差了。
取消關稅將為消費者降低物價,但對價格水平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進口商品僅占美國GDP的15%左右。然而,在拜登尋求為美國消費者緩解壓力之際,結束貿易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