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31日,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在全中國興起,橡膠基地的建設在這個運動中被大大地推動了。一批軍隊轉業干部和技術人員從華南墾區調到云南熱區。1957年1月28日國營橄欖壩墾殖場正式成立。創業者們在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披荊斬棘,開辟出新的橡膠園??茖W家加緊研究,培植出了適應較高緯度的橡膠樹種。
建場之初,植膠場由軍隊轉業復員官兵和各地招收的工人所組成。接下來的60年代大批湖南支邊青年來到了西雙版納,他們被傳說中的原始森林,被森林里的大象和猴子所吸引來到這里。植膠農場真正得到大規模發展是在60年代末。
1969年北京、上海、四川、云南昆明數萬名知識青年先后來到西雙版納,他們同樣被詩里描寫的頭頂香蕉腳踩菠蘿的西雙版納所誘惑,但到了這里才發現,他們建設邊疆的工作是拿《天工開物》就有記載的原始工具去對付最原始的雨林。砍倒森林,放火燒了做肥料,然后把坡地挖成臺地種上橡膠。砍森林叫做砍壩,燒樹木叫做燒壩,農場沿用當地的山地民族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橡膠。
攝影師安哥當年就是西雙版納知青,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燒壩的情景我見過不少次,但在疆鋒五隊所見的景象才叫人震撼。吃過晚飯,全隊人坐在操場上,身邊放著裝滿水的面盆和水桶,以防我們的茅草房著火。老工人把砍倒后干了的山林點著了,烈焰沖天,整個山都燃燒起來了。干柴爆裂,火球轟鳴,真是攝人心魄。”他還記得,晚上在山上過夜的時候,看著遠方是那么漂亮的一片原始森林,神秘莊嚴,而近處已被他們開墾過,一片荒涼的感覺,像一個個被灼傷的傷口。到了2007年西雙版納已擁有10個大國營農場,其中有9個是植膠農場,橡膠種植面積150余萬畝,農場職工14.97萬人。西雙版納已是中國的第二個橡膠基地。一位當年參與研究版納橡膠的老科學家說:在那個時代我們不能沒有橡膠,但是沒有想到結果會是這樣。
1987年出版的《云南自然保護區》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西雙版納是季風熱帶的最北緣,自然因素帶有地帶性的邊緣特征和過渡性質。過去,人們對邊緣類型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保護意義認識不足。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向自然過量索取,目前地球上熱帶濕潤林每分鐘被破壞30公頃,西雙版納熱帶森林有一段時間曾以每年1.5萬公頃的驚人速度銳減,生態性后果已接踵而來,科學上的損失更不堪回首,急待切實地給予保護。”編著者為前30年的雨林墾殖痛心疾首,然而,他們沒能預見到雨林即將到來的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