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在橡膠的種植浪潮中有兩個人曾是當年名噪一時的橡膠大王,一是陳齊賢,一是陳嘉庚,但西雙版納的橡膠種植應當從旅居泰國的華人錢仿周開始。
1938年冬,在泰國經營橡膠園多年的錢仿周,只身前往西雙版納車里縣(今景洪),在對橄欖壩地區詳細考察后得出結論,瀾滄江畔是塊理想的種橡膠之地。1939年秋,他帶領錢長琛、陳團隆押運50萬枚種子來到橄欖壩,但由于交通不便,耽誤太久,種子霉爛,不能發芽,第一次育苗告敗。1947年錢仿周派出葉國齊、楊森海帶一千橡膠苗用他研究的辦法,將椰子殼捶成絨,與肥土攪和,把每株橡膠苗的根須一一包裹起來,集裝在木箱里運到橄欖壩種植。1948年4月,錢仿周來到橄欖壩考察試種結果,看到橡膠苗長勢很好,就返泰組建“暹華樹膠墾殖股份有限公司”,拉開了西雙版納種植橡膠的序幕。
他們集資25萬泰銖,采購2萬多株橡膠苗,挑選幾名精壯員工于1948年7月上旬啟運,8月下旬抵達勐罕,第一批種植下7000余株。膠苗種下后,成活率雖高,但因地勢低洼積水,膠苗長勢緩慢。第二年雨季,他們將橡膠苗全部移植到曼松卡,這300余畝膠園就是西雙版納最早的橡膠園暹華膠園。
1953年3月,暹華樹膠墾殖股份有限公司無力繼續經營,錢仿周懇請云南墾殖局普洱特林工作站接管暹華膠園。就在這時,膠園遭遇火災,300畝膠林僅存91棵。7月8日,云南墾殖局根據普洱特林工作站的報告,經中央林業部批準,接管暹華膠園,并入云南省特林試驗指導所景洪試驗場。
50年代國際社會對中國進行封鎖,橡膠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成為了國家最緊缺的資源。當時政府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在海南發展橡膠種植的同時,也對云南的紅河、德宏、西雙版納等地進行實地勘查。按照當時西方的標準,橡膠種植不能突破北緯17度。1955年春天,就在暹華樹膠園的膠苗種下的第7個年頭,李宗周試割了12棵橡膠樹,膠樹每次產膠乳30毫升左右,把膠乳加工成膠片送到廣東、上海等地科研機構檢驗,結論是質量合格。
橡膠在西雙版納的種植成功對被國際封鎖的中國是天大的好消息,因為中國在北緯20度以下的國土只有海南。這興奮注入了隨之到來的大躍進的狂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