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減排工藝 開發低碳技術 推進原料低碳化 推動多能源耦合 開展CCUS研發
在雙碳目標下,依靠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全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已成行業共識。“要實現雙碳目標,就必須加大低碳技術創新力度,通過技術創新大力推進化石能源清潔化、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在7月16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于大連召開的CO?減排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先鋒論壇上,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介紹了提升全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在科技創新方面需要重點開展的五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廣先進高效的節能減排工藝,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以煉油、化肥、電石、煤化工、氯堿、無機鹽等行業為重點,開發和推廣渣油高效深度加工技術、大型先進煤氣化技術、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技術、氣動流化塔法制取重鉻酸鈉清潔生產技術、半水二水法濕法磷酸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積極采用高效催化技術、過程強化技術、精餾分離技術等改造現有工藝裝置;重點推廣能源系統優化技術、熱泵技術、熱夾點技術、余熱梯級利用技術、循環冷卻水整體優化技術、膜分離技術、高效精餾提效技術、新型節能設備等節能技術及裝備;加強廢輪胎、廢塑料、廢催化劑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降耗。
二是下大力氣開發綠色低碳技術,降低碳排放強度。
低碳技術是石油和化工行業降低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重要推動力。比如,在煉化方面,開發分子煉油技術、原油直接裂解制化學品技術、電加熱石腦油裂解制乙烯技術等。在現代煤化工方面,積極推廣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開發合成氣一步法直接制烯烴、芳烴、高碳醇等短流程技術,大幅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開發合成氣制聚乙醇酸技術,以合成氣或工業尾氣為原料制備高性能可降解塑料等。
三是努力提高原料低碳化比例,實現源頭減排。
利用輕烴和天然氣等作為甲醇、低碳烯烴的生產原料,可以縮短工藝生產流程、降低碳排放。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質為原料生產大宗化學品和精細化學品減少化石原料的消耗,如發展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龍、生物橡膠、生物基潤滑油、生物基再生纖維、生物可降解塑料等,替代部分化石基產品,推進原料綠色化。
四是積極推動與氫能、風電、光伏等能源耦合發展,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石油基和煤基能源化工與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互補融合。石油和化工產業大量使用氫氣作為原料,充分利用綠氫代替灰氫,減少CO?排放。如寧夏寶豐能源“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制氫綜合示范項目”,就是通過太陽能生產綠色電能,再用綠色電能作為動力,通過電解水制取出綠氫和綠氧,用綠氫替代煤作為原料,綠氧替代煤作為燃料,直供化工系統生產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產品,可以大幅減少CO?的排放。
五是扎實開展CO?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研究,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終極手段。
CO?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CCUS)是我國未來減少CO?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行業實現碳中和的終極手段。我國有多家單位開展了CCUS技術研究并取得積極進展。例如,延長石油針對陜北地區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低滲特低滲油藏開采難度大的現狀,從2007年起開展CO?利用方面的研究和礦場實踐,發揮企業“油氣煤資源綜合利用、深度轉化”的特色和CO?源匯匹配的優勢,開創了陜北地區煤化工綠色發展和油氣資源高效開發聯動發展的新模式。
當前,一方面要開展新一代大規模低能耗CO?捕集技術、CO?驅油利用與封存技術、CO?安全可靠封存與監測及運輸技術等研究;另一方面重點開發CO?化學轉化利用技術。我國科學家在CO?資源化利用研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團隊利用太陽能分解水制備綠氫、將CO?加氫轉化制甲醇,把可再生能源轉化、存儲在液體燃料中。奧克股份與中科院過程所聯合開發了萬噸級CO?與環氧乙烷反應合成碳酸乙烯酯系列產品生產示范裝置,產品主要用于新能源鋰電池電解液溶劑。此外我國多個高校及科研機構在CO?制芳烴、甲醇、碳酸酯、橡膠、DMF、生物基化學品以及CO?加氫甲烷化技術等各種前瞻技術方面均開展了研究,并取得積極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