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2021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循環經濟高端論壇”在河北正定開幕。論壇緊緊圍繞“十四五”期間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就石油化工領域重點關注的碳達峰、碳中和,園區循環化發展、塑料循環、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話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會議現場
石化發展循環經濟有良好基礎和天然優勢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傅向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在致辭中表示,我國石化產業組織實施循環化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特別的優勢,特別是擁有600多家石化基地和園區,通過延伸產業鏈和企業間產品間的上下游協同,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最有效的思路和條件。“十四五”石化行業將繼續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來實現資源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加快建立循環化的產業集群。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主任 揭玉斌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主任揭玉斌表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石油化工行業作為典型的資源密集型行業,“十四五”期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各界共識。

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 雷涯鄰
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雷涯鄰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能源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發展,在工業內部結構中,包括化工在內的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過高。因此,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助力工業實現碳中和目標,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
循環經濟模式最終將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是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脫鉤。現有的大量產生廢棄物后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將被逐步取代。

中國石油和化工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松臣
中國石油和化工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松臣表示,傳統化工行業具有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的特點,產業運行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量污染物,嚴重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化工行業所需資源匱乏,石油、橡膠和化學礦物等資源不足,對外高度依存。在化工行業內推廣循環經濟模式,是有效的提升資源利用率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舉措。
我國石油化工行業循環經濟在2015年正式實行,在今年頒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更加明確發展方向以及行動內容,規劃中對化工行業提出了重點行動,包括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綠色化工是碳中和背景下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循環經濟是實現綠色化工的主要途徑。循環經濟模式將幫助石油化工企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和痛點,最終實現企業的綜合實力水平提升。
論壇期間舉辦了中國石油化工循環經濟研究院揭牌和循環經濟藍皮書發布儀式。
中國石油化工循環經濟研究院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牽頭,聯合北京化工大學、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起成立,旨在加快推動中國石油化工行業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研究院將凝聚政府、學術界、園區、企業及社會各界力量,發揮產業鏈上下游聯合優勢,結合化工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特點。為政府政策制定及企業戰略轉型提供策略支持,為構建化工行業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打造綠色再生化工品的供應與應用鏈條,探索化工行業綠色轉型新模式,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未來,研究院將攜手國內外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科研院所、園區、行業協會等機構,就行業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的市場、技術和政策等課題進行研究。

中國石油化工循環經濟研究院揭牌

循環經濟藍皮書發布
雙碳目標下的行業循環化發展新思路
雙碳目標下,石化行業實現循環化發展將有哪些新思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金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分享了對2060年碳中和的思考:必須從現在規劃、替代、創新,必須漸進,與經濟發展同步。隨著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中國將進入信息化時代、可再生能源主導時代、核聚變能源時代、化石燃料向化石材料轉變的時代、資源循環利用時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強調,不能搞盆景式的碳達峰和碳中和,必須是全國統籌下的風景式的碳達峰碳中和;必須穩中求進,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層層加碼,不能傷了經濟的元氣;必須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以做加法為主,實現碳減量和經濟增量的協同推進;不能再慣性地發展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產業,但減量也要有一個平穩的過渡。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 朱黎陽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提出了循環經濟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六大路徑,即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替代原生礦產資源;利用再生金屬原料替代原生金屬材料;再生有機材料循環利用;生物質廢物資源綜合利用;閑置物品再利用;擴大再制造產業規模。
據世界基金理事會預測,到2030年工業生物技術每年可降低10億到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預見的是,生物制造將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有力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指出,生物制造是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提升工業制造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目前生物制造已涉及到國民經濟大多數的行業,通過生物技術的介導,能夠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及新業態的出現。當前,生物制造已成為世界各經濟強國的國家戰略重點,OECD預測,至2030年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品將出自生物制造,基于可再生資源的生物經濟形態將會形成。實現工業制造綠色、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突破口就是生物制造。但我國生物制造所依賴的核心載體嚴重受制于人,“卡脖子”問題突出,受制于菌種的生產,亟需通過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
張松臣認為,能源革命、能源安全、能源責任成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的三大內在驅動力。能源使用是中國碳排放最大的來源,因此從能源需求側和供給側進行改革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最重要途徑。碳中和目標勢必會對化工生產造成一定制約,但會加速化工行業改革。在化工領域,應發揮中石化等大型國企帶頭作用,促進向綠色低碳轉型;控制煤炭用量,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布局。
注重化工園區循環化發展
作為循環經濟示范園,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原則,構建了“三化合一”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宋同原
該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同原表示, 作為國家級綠色化工園區,國家級智慧化工園區和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我們秉持低碳、循環、綠色創新的發展理念,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強力開展與大院大所的合作,推動國家一流的化工中試基地的創建,著力將園區建成京津冀區域化工產業科技創新的平臺基地和共享試驗中心,把園區打造成科技引領、綠色崛起、高端現代的新材料產業園區。
對標“雙碳”要求,朱黎陽對化工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五條建議:一是要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高端石油和化工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要優化能源結構,包括資源優化配置、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三是要構建綠色產業鏈,包括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管理、產業間和企業間交叉融合;四是要完善基礎設施,包括集中供能、污水、集中供能、污水、固廢處理設施,綠色交通體系,推動建筑節能;五是要加強園區智慧化建設,即建設數字化園區,碳中和能源監管平臺,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本次論壇為期一天半,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北京化工大學和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