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輪胎商業消息,都說世界輪胎看中國,中國輪胎看山東,山東輪胎看東營,東營輪胎看廣饒。可是,東營輪胎尤其是廣饒輪胎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卻讓人越來越看不清楚。
廣饒縣自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已從事橡膠制品的生產,到80年代末已成為在中國響當當的膠管生產基地。然而廣饒的膠管僅在短短10年間就由盛及衰,相信很多老一代廣饒的輪胎人都曾經歷了這個階段。
時間來到90年中期,廣饒輪胎由于有橡膠制品生產的歷史基礎,開始發展,陸續出現了一大批到現在都響當當的輪胎企業。
由于輪胎企業的可復制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創辦輪胎工廠。沒有自己的品牌和產品就為別人貼牌生產,沒有資金就想辦法借款,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廣饒輪胎迅速發展起來。
前十年的蓬勃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初,隨著中國化工部提出“節能環保向子午胎進程邁進”的目標,市場進入轉型期,產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大好。大型的膠管廠掉頭轉型,進入了輪胎行業。
廣饒縣政府也借此為廣大輪胎企業創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廣饒輪胎進入了輝煌時代。可以說在2000年-2006年,東營輪胎行業的節奏就是,建工廠,掙大錢。
自2002年起,廣饒縣在“工業強縣”的戰略方針指導下,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子午胎產業。
當年,多家民營企業開始同時投資建設全鋼子午胎項目,并成為當時行業關注的焦點。不到10年間,廣饒橡膠制品業就從默默無聞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子午胎生產和出口基地,以及最大的橡膠產業集群。
2009年,廣饒縣規模以上橡膠輪胎企業達到37家,總資產達到194億元,全縣已形成了以輪胎生產為中心,集鋼絲簾線、輪胎模具、輪胎膠囊、車輪、剎車片、剎車盤等為一體的上下關聯、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了廣饒獨特的子午胎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被命名為山東省首批中小企業產業集群。
2011調頭向下
無節制的發展的背后帶來的是產能過剩和低價競爭。到了2011年下半年,由于工廠太多,市場低價競爭殘酷,一些輪胎企業扛不住了。
據媒體報道,2012年山東省東營市某大型輪胎企業因50億元貸款即將到期,而向政府提出破產申請,但被當地政府和銀行拒絕。另有相關人士透露,有些企業有破產打算,但是都被政府“摁”住了。有關人士據此分析,如果當地一旦有幾家企業破產,難保不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有可能在山東的輪胎業中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出現一輪比較大的破產風潮。
2013年18屆三中全會倡導:企業要轉型,產業要升級。廣饒政府認為廣饒輪胎企業從技術到設備已具備轉型升級的能力和實力,作為政府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引導企業由復制向創造轉變,由加工貼牌向自主品牌轉變,由規模化向價值化轉變,由生意型向事業型轉變,加快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培植企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創造和培育出屬于集群中的民族知名品牌。
在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大形勢下,再加上輪胎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東營輪胎在2014年開始風雨飄搖。2014年冬季對于一些東營輪胎企業來說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它們已經感到很難看到15年的春天。2014年進入全球75強的德瑞寶在春節后,宣布破產。據報道,德瑞寶在破產之前,曾與12家企業建立了信貸“互聯互保”關系,它的破產拖累這12家企業陷入困境。但是公開資料未具體指明是哪12家企業。有相關人士表示,這種“互聯互保”的現象在東營輪胎企業中十分普遍。
德瑞寶之后,東營輪胎也開始走向了破產重組之路。
2015年,2016年是東營輪胎企業最艱難的兩年,在橡膠輪胎產業鏈中,輪胎企業所處的位置往往是 ‘夾心餅干’,是產業鏈上議價能力最弱的,上游原材料的上漲和下游企業的壓價都會吞噬掉輪胎企業的利潤。東營輪胎企業希望通過調整銷售價格,使輪胎脫離偏低走向,呈穩定趨勢發展。于是出現了后來廣饒縣近20家以山東企業為代表的輪胎橡膠企業和廣饒縣橡膠工業協會聯合發布了調價通知。
原材料價格瘋漲已經使得輪胎企業奄奄一息,2017年,新的政策又來了。
東營上百家輪胎企業將迎來一次產業革命,革命就要有人流血犧牲,誰犧牲,誰留下。決定權恐怕并不在企業自己手上。
蓬勃發展了20年,卻沒有做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出來。歸結原因:產品同質化、渠道同質化、發展模式同質化。回看廣饒輪胎20多年發展,總感覺有一雙無形的手始終在操控著廣饒輪胎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廣饒輪胎始終有點讓人看不懂的原因所在吧。
(原標題:一只黑手操控廣饒輪胎20年)
更多炭黑資訊,請關注炭黑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