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其最新輪胎進口數據。得益于全球經濟恢復,2021年前六個月,乘用車胎、輕卡胎和中型卡客車胎的進口量均以兩位數增長。其中,乘用車胎整體進口增長30.4%至7560萬條;輕卡車胎增長51.2%至1700萬條。
乘用車胎:中國跌出輸美進口國前十
在2021年上半年的美國進口的數據中,泰國以1624.1807萬條的出口數量高居榜首,同比增長9.5%;墨西哥位居第二,出口數量為954.1811萬條,且增長幅度最大達到102.5%,同比去年增長了一倍還要多。印尼、韓國位列第三、四名,而中國大陸已經在前十中找不到“姓名”。

從進口量前十的國家來看,僅有韓國和臺灣處于負增長,其中臺灣進口量下跌超過30%,這主要是受到今年上半年美國新一輪“雙反”政策的影響。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亞洲地區的乘用車和輕卡車輪胎產品“雙反”稅率終裁結果中,臺灣地區的輪胎企業面臨著較高的關稅壓力,其中南港輪胎稅率高達101.84%。南港輪胎主打乘用車輪胎,并且主要市場就在美國,這個稅率對其來說可以說是致命性打擊。從最終進口數量的結果來看,終裁結果對臺灣地區的輪胎出口來說將帶來不利影響。

韓國輪胎方面,據大韓輪胎產業協會透露,受美國去年6月對韓國輪胎征收反傾銷稅影響,上半年韓國輪胎企業向北美地區出口輪胎和內胎4.98億美元,同比減少9.8%;向北美出口新車輪胎為4.78億美元,同比減少10.2%,替換用輪胎為473.5萬美元,同比減少20.8%。

上半年亞洲輪胎“輸美”數量減少除了關稅問題,還有海運方面的因素。此前韓泰輪胎便被報道其在韓國僅有的兩座工廠之一的大田工廠,從6月10日起已經停產。韓泰輪胎表示停產的主要原因就是海運艙位不足,而倉庫內輪胎大量堆積,再無儲存空間,輪胎積壓發布出去,使得工廠不得不停止運轉,調節產能。面對劇增的進出口量,韓國海運能力卻跟不上。這使得出口比重達到近七成、生產體積和重量較大產品的輪胎企業首當其沖。

位居韓國輪胎行業之首的韓泰輪胎,每年海內外工廠生產的1億條輪胎中近四成來自韓國的兩座工廠,本次停工將導致減產40萬條輪胎。韓國另外兩大知名輪胎企業錦湖和耐克森,盡管沒有停產但也面臨海運受阻的困擾。
輕卡車胎:中國出口量同比增長顯著
在輕卡輪胎數據方面,依舊是泰國占據第一的位置,加拿大、越南位列二、三名且差距較小。雖然中國的出口量沒有排到第一梯隊,但198.5%的增速卻是可圈可點,僅次于最快的菲律賓位居第二。

卡客車胎:中國成唯一負增長出口國
一直以來,卡客車胎是重要的輪胎出口產品,一度是位列歐美市場卡客車胎進口國第一,而2021上半年出口美國的卡客車胎數量相較于去年下降36.4%,泰國、越南成為新的主力軍。自2019年雙反影響下,中國出口美國卡客車輪胎數量邊遭遇斷崖式下跌。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卡車輪胎數量為320萬條,同比2018年的920萬條,減少了65.2%,整整減少了600萬條。
但從中國的角度來說,美國市場依舊是最大的卡客車胎出口市場。據統計,上半年中國卡客車輪胎出口量為5100萬條,出口額達240.01億人民幣,總重量180萬噸;最大的卡客車輪胎出口市場是美國,出口額為17.9億人民幣。

整體來看,美國對亞洲國家及地區、尤其是對中國輪胎的關稅制裁已經顯著影響到全球輪胎貿易的局面。而要消除來自歐美國家關稅制裁的不利影響,繼續開拓海外市場,考驗的便是輪胎企業的產能實力。
初期,由于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輪胎加征了關稅,逼迫部分企業轉移到東南亞,隨著美國對東南亞再次動手,將促使中國輪胎企業繼續轉移海外產能。與此同時,近兩年中國輪胎企業競爭力在持續提升,進入世界輪胎75強的數量和銷售額占比都呈上升趨勢,中國輪胎龍頭企業以性價比優勢,持續搶占海外巨頭市場份額。

美國“雙反”政策的進一步收緊,勢必影響亞洲輪胎出口方向。中國輪胎商務網認為,玲瓏輪胎、賽輪輪胎、森麒麟等已經提前進行了國際化布局的頭部企業,有實力繼續擴大國際化布局,甚至有可能直接到美國布局。雖然美國的人工成本較高,但隨著中國輪胎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抬升,新建的工廠仍然具有競爭優勢。
長期來看中國輪胎企業崛起趨勢不會改變,相反,能夠依靠產品品質升級、品牌發聲加強和產能全球化布局規避影響甚至從中受益的頭部企業將鞏固其“強者恒強”的行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