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中歐商業評論 企鵝號消息,1889年,米其林成立于法國的克萊蒙費朗,歷經133年,從創始初期的一家制造農用機器和橡膠球的家族小工廠,發展到今天全球首屈一指的輪胎科技領導者。自創立以來,米其林一直引領著輪胎科技方面的創新,從首條可拆卸的自行車輪胎,到首條轎車用充氣輪胎,再到子午線輪胎、綠色低滾阻輪胎、Uptis乘用車免充氣輪胎技術等等。也正是基于創新,米其林將“輪胎”和“美食”納入麾下,并在兩個領域都表現得出類拔萃,可以說創新已經鐫刻在米其林的基因當中。
1988年,米其林進入中國市場,如今在中國扎根已經超過34年。在中國,通過將創新文化一以貫之地融入本土化經營,米其林持續引領中國汽車輪胎行業的發展。米其林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葉菲在接受《中歐商業評論》采訪時表示:“米其林百年的發展離不開持續不斷創新和自我迭代,而這背后最大的動力來源則是強大的使命感和文化凝聚力。”

米其林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葉菲先生
百年基業的底色來源于創新
“米其林考慮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在更長遠的時期能為市場提供什么,如何通過創新引領進步之道,這是根植于米其林人內心的強烈使命。”葉菲表示。
作為一家百年企業,過往的榮光有目共睹。然而,在葉菲眼中,百年企業看重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人們對于一家百年公司會懷揣著一種期待,期待它能夠持續提供優質、創新的產品、服務,帶來獨一無二的出行和生活體驗。成就米其林百年基業的一大要素就是持續創造‘期待’,而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就是創新。”在米其林,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科技創新。在米其林130多年歷史中,一直秉持著一個創新的理念,就是“為明日而創新”。創始人安德烈·米其林曾說:“我們不能滿足于昨天的技術創新,也不能被今天所禁錮,而必須展望明天。”也正是基于此,米其林在輪胎科技領域不斷推陳出新。
其次,業務模式創新。近年來,米其林對業務進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了“基于輪胎、圍繞輪胎、超越輪胎”的多元化業務發展理念。葉菲介紹,“雖然米其林輪胎早已家喻戶曉,但我們的業務不止于輪胎。今天,米其林在高科技材料、金屬3D打印、氫能源出行和醫療設備方面都擁有領先的科技和產品,從而在多個領域為客戶創造更多期待。”
最后,社會責任感。在汶川地震后,除了常規的捐款資助之外,米其林還捐建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為特殊兒童營造安全、愉悅的成長環境。2011年起,米其林與國際汽聯在全球共同推廣“道路安全黃金法則 ”。在中國,米其林還與多所學校合作,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道路安全意識。在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當下,米其林還對服務不斷創新,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地。通過創新履行社會責任感的方式,米其林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斷提升社會效益。
作為一家百年的輪胎巨頭,米其林并未停留在過去的輝煌之中,而是著眼于未來進行謀篇布局。基于在科技、業務和社會責任領域的不斷創新,米其林為客戶和消費者持續創造“期待”,進而成就了米其林的百年基業。
突破邊界:打造可持續創新的組織機制
中國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計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到達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隨著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碼,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勢頭強勁,而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輪胎的需求也急劇增加。
面對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的顛覆性革命,米其林也不斷自我迭代,發力新能源汽車配套領域,并于2021年在中國市場首次推出電動車輪胎。“米其林一直把提高人類和貨物可持續移動性作為企業發展不變的使命,面對挑戰,唯有加大研發投入,占領創新和技術的制高點,才能率先把握市場話語權。”葉菲表示。
米其林一直把創新放在企業的核心位置,全球共有6000多位研發人員,擁有超過1.1萬項有效專利,每年研發投入將近7億歐元。但創新不僅僅是研發,需要融入公司每個部門并促使員工從思維和行為上進行轉變,更需要組織在企業內部營造可持續創新的機制。
據葉菲介紹,米其林通過組織架構變化,打破傳統的金字塔結構,通過建立更具韌性和敏捷的組織,鼓勵員工不斷創新。
“在米其林,我們信奉一句話,永遠不要覺得你比你的下屬懂得更多。”因此,米其林在內部鼓勵讓最接近客戶的員工成為決策者,同時鼓勵管理者勇于賦能,并在公司內部推進跨部門、跨職能領域的合作,幫助員工不斷建立起創新的思維。
此外,米其林還在內部成立了數據部門和米其林創新實驗室,從組織層面為創新提供機制保障。
2020年,米其林在內部成立數據部門,將數據驅動作為公司未來變革的重要方向。“數據部門的重要功能是收集、存儲、分析并運用米其林中國的全部數據,形成一個場景圖,從而幫助各部門了解彼此之間如何高效協作。”葉菲介紹道。
為了鼓勵全員創新,米其林還專門成立創新實驗室(MIL)。葉菲介紹,米其林內部所有員工都可以打破部門邊界、隨時隨地貢獻自己的“金點子”,創新實驗室將篩選出與米其林戰略發展契合的商業想法,并通過打磨、優化、設計、完善等步驟后,結合專家的評估,為能夠產生商業價值的“金點子”提供資金的支持。
除了在組織內部不斷創新,米其林還通過對外建立創新孵化器,鏈接政府、高校、機構等多方資源,搭建創新生態圈,引領整個汽車輪胎行業的轉型升級。通過組織變革和機制創新,米其林不斷提升組織效能支持創新,從而保持競爭優勢并持續引領高端市場。
挑戰規則:建立尊重和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
對于組織而言,在內部建立創新的文化并非易事,尤其是作為一家百年企業,在內部建立一種鼓勵全員創新的文化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氣,更需要在內部建立尊重和包容失敗的文化。
在葉菲看來,很多人習慣于按部就班做事,而創新需要改變現狀,意味著存在風險、可能失敗。拒絕和避免失敗是人類的天性,如果企業沒有容忍失敗的文化,就會增加創新的難度,當創新項目成員遭到懲罰和責難時,員工創新就會遠離未知部分,巨大的增長機會可能因此錯過。
在米其林的價值觀中,有一條是“尊重事實”,失敗是創新過程中諸多客觀事實的一部分。客觀、積極地看待失敗,就是最好的包容。因此,米其林努力打造辦公場所中的Safe Space(安全空間),幫助員工暢所欲言,敢想敢做敢創新。
在葉菲看來,創新分為開發型創新和探索型創新。開發型創新是基于現有可知范疇的產品更新迭代,對于這類創新,米其林制定了嚴格的研發機制,追求在可控范圍內的最大成功概率;而針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型創新,葉菲尤為鼓勵。“對于未知的探索,不應該用失敗來定義,因為每一步的嘗試改變,其實都是在進步。因此我鼓勵大家勇敢嘗試,把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大。”
在米其林,可持續性創新是員工價值主張的四大基石之一。在葉菲看來,可持續創新就是要激發每個人的內在創新力,但創新需要基于公司的使命和商業戰略。“一切皆可持續”是米其林發展的愿景,而米其林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利潤和環境三者之間的最佳平衡,所以每個人的創新也都需要有一把“可持續”的標尺。實現可持續創新,領導者發揮著重要作用。“領導者要更具韌性、更敢創新,對于員工創新的行為及時鼓勵認可,員工才會真正成為無懼失敗的創新者。”
賦能人才: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
所有的創新離不開人,米其林多年來堅持招募、培養創新人才,持續打造利于人才創新的土壤。
首先,在人才招聘方面,米其林注重人才在創新方面的未來潛力,而非能否符合某個特定崗位。在葉菲眼中,創新型的人才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敢于設立高目標,并且具備調動資源的能力,最為重要的特質就是持續保持好奇心。“沒有持續好奇心的驅動,想法永遠只是想法,沒法落實到行動當中去。”
其次,打造多元化團隊。米其林一直相信人才多樣性可以激發創新,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企業經營的方式也在改變。因此,吸引更多跨界多元人才加入,才能幫助企業持續創新、保持旺盛活力。
最后,為創新人才制定完善的成長計劃。在米其林,并未對特定崗位設定固定的職業發展通道,而是鼓勵人才在內部流動,拓展成長的邊界。葉菲介紹,“米其林大約有2/3的崗位空缺通過內部員工轉崗實現填補。以我為例,在米其林的第一份工作是銷售,后來又跨界做了品牌經理,然后又負責市場部的管理和運營,這種流轉可以讓人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全面的視野。”
此外,米其林為員工還配備了專門的“專屬人事發展伙伴”,并為員工量身定制培養體系,幫助員工不斷成長。例如,米其林集團特別設置了“行動學習項目”(Action Learning Program),每年將全球范圍內不同國籍的幾十位有潛力的員工召集在一起,組成不同的項目組。通過幾個月的項目實踐,培養員工在多元文化中的協作創新、打造集體智慧的能力。
除了針對不同梯次人才的培訓體系之外,米其林更為注重員工能夠在工作中“不斷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米其林針對每一個崗位都設立了能力評估體系,同時要求管理者至少每個季度與員工針對績效和行為表現進行溝通,定期反饋。在此基礎上,結合年度人員回顧,支持員工明晰職業發展方向,獲得職業發展機會。
通過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米其林給予人才發展以更大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不斷吸引行業內外的頂尖人才和跨界人才加入,來激發企業保持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力。
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企業,米其林百余年來不斷自我革新,開發出引領行業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每一次的創新也都給出行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推動。正是依靠在公司內部建立不斷創新的文化土壤并賦能多元化的人才團隊,米其林在技術革新和服務升級方面不斷引領進步之道,開拓探索更多新的領域,最終成就今日的百年工業帝國,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原標題:米其林:以可持續創新引領進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