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輪胎報消息,她,帶著4個月大的孩子從東北來到廣州,和團隊一起耗時18個月研發國內首臺套“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填補國內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平臺的空白......
8月30日,由廣州市婦聯、黃埔區婦聯聯合主辦的“巾幗心向黨 喜迎二十大”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暨“唱響時代強音”女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故事會在廣州市黃埔區“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范館舉行。
現場,來自廣州黃埔的女科技工作者,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創造故事分享會。市婦聯領導李迎玖、黃埔區領導胡德開、黃埔區婦聯主席鄭琪、區各鎮街婦聯主席,各直屬局婦委會(婦工委)主任及黃埔區各界婦女代表參加。
讓我們一起聽
這場廣州巾幗科技創新創造故事會!
做祖國需要的科技探路先鋒

我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院的副院長王杰,今年5月,我作為黨代表參加了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作為一名科技戰線的黨代表,我對今年省黨代會報告中提到的“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體會特別深,我深深感受到省市區各級政府為我們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舞臺。我是一名80后的科技工作者,本科就讀于吉林大學,在長春應化所攻讀了碩士和博士,2010年畢業后留在了長春應化所。身為黑龍江人的我,本以為我的人生從此就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在應化所做好一個研究員,在實驗室里的埋頭奮斗,書寫自己的應化人生。兩年前的一天,我們應化所的所長突然找到我,說:“王杰,如果讓你去廣州工作,你愿意嗎?”“啊?沒想過啊”這是我的第一反應。但我還是打開地圖細細地看起來,哇,從最北到最南,3000多公里之綿長。地區差異、氣候差異太大了,這不可能吧!而且我的寶寶才出生,老父老母誰來管,一堆問題開始讓我覺得這怎么可能。所長對我說,“目前我們最急迫的問題是解決我國航空輪胎依賴進口的問題,這是國家需要!”國家需要!這不就是我們科研工作者最崇高的理想追求嗎?能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我愿意!“所長,我愿意去廣州!”就這樣,我離開了東北家鄉,毅然南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就這樣,我們從長春應化所來到大灣區,帶著41項成果尋找落地,廣州黃埔,成為最好的選擇。自此,一個個高精尖人才“南漂”奔向廣東,一項項“卡脖子”技術得以聚力攻克——“特一號”仿生橡膠、數字化輪胎工業軟件等多項技術實現了從“0-1”的突破,國內首臺套“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在18個月內投入使用,填補了國內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平臺的空白。“國家需要”在黃埔得到了最好的實現。現在,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已拔地而起,黃埔材料院的科研成果也碩果累累: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已完成航空輪胎國產化技術全鏈條貫通,并衍生出特種輪胎、工業軟件、非充氣輪胎等相關技術。該中心目前已聚集全國19家單位41項技術落地廣州。與區屬國企知識城集團聯合成立黃埔輪胎(廣州)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型企業。公司有望今年實現新能源輪胎產品下線,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適航標準,帶動中國輪胎千億市場技術升級。黃埔材料院基本完成“1+1+X”戰略布局中兩個“1”的布局,即以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為核心的高端輪胎研發及制造平臺和芯片化學材料研發及制程驗證平臺。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黃埔材料院由起初的寥寥數人增加到330余人,到今年底,研究院將集聚500名高學歷、年輕化的高端人才,全職人員達到70%以上。回想當初的選擇,我從東北辭職只身來到廣州時,我的寶寶才4個月,如今,寶寶也兩歲多了,會說話、也會走路了,我們的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也將建成投入使用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更作為一名黨員,我特別自豪和驕傲,我沒有后悔我的選擇。雖然來廣州黃埔才兩年,但是這里優質的營商環境、一流的產業政策,高效的服務水平,讓我真的感到我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我下定決心扎根大灣區,全身心投入到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工作中,一定要為國爭光,為黨旗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