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產業網據清徐生態環境消息,11月19日,陽光溫暖,天空很藍。
307國道旁的山西三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叉車在廠區內來回穿梭。
“現在跑的全都是電力新能源車,為此我們一次性淘汰了15輛燃油叉車。”該公司安環部部長梁兔民介紹。
隨著“一廠一策”措施的落實,即使在炭黑這樣一個典型的“黑”“粗”行業,也正注入越來越多的“綠色基因”。

“四黑”之痛
作為一家炭黑生產企業,三強公司主要是從煤焦油中提取炭黑等化工產品,用作橡膠添加劑,改善輪胎面的耐磨性。
炭黑生產中,尾氣與粉塵是造成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的重要原因。
在很多老工人的印象中,由于生產方式粗放,該公司曾經飽受經營之痛,限產、停產是常事,“最長被停工一個多月”。
“過去,黑墻、黑頂、黑地,連人都是黑的。”梁兔民笑著說。
由于三強公司之前采用干法炭黑工藝,在收集和過濾過程中稍有不慎,粉末狀干炭黑便會飛得讓工廠漆黑一片。
而今,不用說路面,就是近1萬平方米的綠化帶內,也看不到黑塵。
這源自于對生產工藝的革新——將干法炭黑工藝改進為濕法炭黑,生產工藝過程采用計算機控制系統,不需要人去操作,不僅解決了炭黑粉塵問題,炭黑尾氣還全部用于發電,能耗大幅降低。
梁兔民說,過去生產1噸炭黑需2.3噸煤焦油,而現在只需要1.5噸。
“通過全過程環境監管,高耗能行業也能實現節能低碳發展。”作為企業的環保主管部門,山西省太原市生態環境局清徐分局局長馬利軍表示。

治理升級
環保沒有終點。與往年不同的是,三強公司盡管生產忙碌,廠里幾個大煙囪上方卻很“安靜”,路過的人們再也看不到濃濃白煙奔涌而出的場景。
在對尾氣發電鍋爐和干燥線進行脫硫、脫硝的基礎上,去年,該公司又完成了濕電除塵和“煙羽脫白”提標改造,累計投資達到6000余萬元。
“煙羽”俗稱“大白煙”。煙氣脫白,顧名思義,就是消除工業煙囪排放的白色煙氣。實施“煙羽脫白”后,一方面沒有了滾滾白煙的視覺觀感;另一方面利用煙氣余熱,提升了脫硫的效率。
此外,煙氣冷卻過程產生的冷凝水,還補充了循環水,節約了水資源。
目前,太原市實現“煙羽脫白”的企業,屈指可數。
從年產能8000噸到現在年產能30萬噸,躋身全國炭黑生產企業五強,在三強公司總經理牛海君看來,關鍵是“實現了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

“一廠一策”
對三強公司而言,環境績效評級,成為企業不斷提升環境治理水平的重要考量。
去年,被評為B級的三強公司,可以不執行錯峰生產,沒有限產的要求,“這對客戶的維系極為重要”。
“我們會根據企業污染排放水平、治理工藝技術、清潔運輸水平等,每年對企業進行污染物排放績效評級。通過制定污染源排放清單,分級管控。”馬利軍說,“清徐縣380家工業企業,全部做到‘一廠一策’,精細化管控。對環保‘優等生’,我們少打擾或無事不擾;對‘差等生’,列入清單重點監管。”
在馬利軍看來,誰改造誰受益,早改造早受益。通過執行“一廠一策”舉措,堅決反對“一刀切”,清徐縣加快引導企業綠色轉型升級。

沖刺A級
國家對企業環境治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
今年,只有被評定為A級和引領性企業、工信部認定的綠色工廠,以及焦化、水泥企業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評估監測并備案公示的企業,可豁免錯峰生產。
治理改造后,三強公司二氧化硫排放濃度,由原來100毫克/立方米降到20毫克/立方米以下;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由原來200毫克/立方米降到30毫克/立方米以下;煙塵排放濃度,由原來18毫克/立方米降到5毫克/立方米以下,遠低于超低排放標準限值要求,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我們已申報A級企業。”梁兔民表示。

而今,三強公司嘗到了環境治理的甜頭:客戶由十多年前的460余家壓縮至30多家,但更為優質。
其中,全國十大輪胎企業便有8家是三強的客戶。
“越是高端的客戶,對企業環境治理的標準越是嚴苛。”牛海君表示。
在去年產值突破10億元的基礎上,三強公司預計今年將突破13億元。
他們現已成為國家小巨人企業、山西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資訊,請關注炭黑產業網!